吴王夫差剑、三星堆青铜人头像、铜鼓王……180件国宝重器齐聚海博,一展看尽长江考古

2023-07-11 12:12:39 来源:文汇网

13个省市41家博物馆参展,展出的180件精品文物中一级文物64件,大量国宝首次来沪……“江海共潮生:长江与海洋文明·考古文物精品展”昨日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。展览横贯东西6300公里,纵横上下万年,以三星堆遗址、马王堆汉墓、曾侯乙墓、海昏侯墓、“南海Ⅰ号”沉船等34项重大考古发现实证——长江是泱泱中华的文明之源,也是通达海域的黄金水道,谱写了“江海共潮生”的华美乐章。

这是中国航海博物馆开馆以来一级文物最多、珍贵文物占比最重、参展单位最广的展览,观众足不出“沪”便能饱览吴王夫差剑、越王鹿郢剑、国内仅存的商代青铜象尊、三星堆遗址最具特色的青铜人头像,永久禁止出国(境)展览的季札挂剑图漆盘等国宝重器,了解长江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多元共生,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

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,横贯东西,连通陆海,先民逐水而居,早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就已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。本次展览显示:“中华第一舟”——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独木舟,出土自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,距今约8000—7500年。此次展出的一件新石器时代木桨,出土自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,距今约6000年。据介绍,该遗址中出土了近30件大小不一、形态各异的木桨,其中多数比较完整,且大部分出土于河岸附近。由此可知,当时在长江流域已有原始的舟船,通过水路驾舟出行是南方水系发达地区的重要交通方式。

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主要代表的古蜀,是夏商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,神秘诡谲、极具特色。展厅入口显眼处,一件辨识度很高的青铜人头像,是三星堆遗址中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。头像方颐,粗眉,立眼,蒜头鼻,阔口,大耳,耳垂穿孔;颈较粗,前后呈倒尖角形;平顶编发,头发向后披,发辫垂于脑后,上端扎束。“沉睡数千年,一醒惊天下。”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造型奇特、不见于中原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青铜像,作为连接天地、沟通人神的祭祀礼器,反映了古蜀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神秘的宗教信仰。

展览现场并排呈现的数件出土自不同遗址的玉琮,说明数千年前,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先民便以大江为纽带,开始了交流与往来。玉琮是古代社会重要礼器,以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琮最为典型。三星堆也曾发现玉琮,金沙遗址更是出土27件玉琮,部分玉琮的形制、纹饰与良渚极为相似。

此次亮相的战国越王鹿郢剑,亦是长江流域密切联系的有力见证。此剑剑格两面均有错金铭文,正面为“越王越王”,反面为“者旨於睗”,於睗即鹿郢。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鹿郢是越王勾践之子,公元前464—前459年在位。长江下游吴越地区喜将暗纹刻于兵器上,这种装饰方式最早见于西周,剑的圆茎也具备强烈的吴越文化因素,春秋晚期已盛行于吴越地区,然而此剑发现于长江中游的楚地。本次展览内容策划蔡亭亭告诉记者,具体原因目前学界尚无定论,可能为战争、礼聘往来等造就。

而出土自安徽马鞍山朱然墓的季札挂剑图漆盘,底部用朱红漆书“蜀郡造作牢”五字铭,证实其产地在蜀地。

随着独木舟进化为木板船这一造船史上的重大技术飞跃,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以及更广阔区域的交流也日益密切。此次展出的一件出土自湖南醴陵狮形山的象尊,是国内仅存的商代青铜象尊。目前商代青铜象尊仅发现3件,另外两件流失海外,此件是唯一一件有明确出土地点的。尊呈象形,为酒器。象鼻与腹相通,可作流口,背上有椭圆形口,酒可以从此注入。器上装饰有龙、凤、虎、兽面等纹饰,尤其是象鼻处的凤鸟和虎纹,可谓匠心独具。殷商时期,商人南下带来的青铜铸造技术,使湘地进入青铜时代。在湘江流域,宁乡、醴陵等地出土的独特动物造型和纹饰的精美商周青铜器,揭开了消失方国的神秘面纱,被学术界誉为“中国南部商周青铜文化中心”。

战国时楚国将军庄蹻顺江来到滇池,建立滇国,使云贵的水上交通从此发轫,沟通了西南地区与长江中游。云南出土的充满个性的古滇青铜器,展现了长江上游亚洲十字路口上的特色青铜文化。此次亮相的一面硕大的广南羽人船纹铜鼓是迄今云南发现的最大、也最能表现当时滇人青铜文化的铜鼓。鼓身图案精美,雕刻有四组羽人竞渡纹,船身狭长呈弧形,反映了当时古滇人的造船技术。

江海和合,中外交流的前沿和高地

多元共生的长江流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,自古以来也是中外交流的前沿和高地,在与海洋文明的贸易往来、文化互鉴、技术交流传播等方面走在前列。考古资料显示,商周时期长江上游就开通了从四川经云南西出中国至缅甸、印度的交通线,直通中亚和西亚。印度洋地区的齿贝、象牙等经此传入巴蜀。

海贝是中国文明社会初期进行商品交换的原始货币,是财富的象征。展现开端展出的商代海贝出土自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。据透露,三星堆出土了数千枚海贝,其产地为印度洋沿岸或太平洋沿岸。且越南北部东山文化遗址的凹刃玉凿、有领玉璧、玉璋等也与三星堆出土物样式一致,可见古蜀国很早就与域外发生联系,所经通道应是早期的南方丝绸之路。

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,汉朝人经海上丝绸之路前往海外的贸易,主要就是用黄金和丝绸作为硬通货,与海外诸国交换“明珠、璧流离、奇石异物”,黄金因此大量流通。

西汉视黄金为上币,除继续使用前朝饼形金、楚金钣外,还仿铸饼形金、金钣,新铸褭蹏金、麟趾金。此次亮相的褭蹏金出土自海昏侯墓,为仿天马之足所铸,状如马蹄,俗称“马蹄金”,前壁高后壁低,呈一斜面,底为较为规整的圆形。海昏侯墓位于江西南昌,为刘贺之墓,迄今已出土1万余件(套)文物。墓中随葬大量黄金,出土有饼形金、褭蹏金、麟趾金、金钣,合计115公斤,是迄今中国汉墓考古发现黄金数量最多的一次。

隋唐宋元以后,随着全国政治、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,与海外的物质与文化交流越发密切。江海和合,共同谱写交流互鉴的文明华章。仅以瓷器为例,长江流域的重要外销瓷窑口就有长沙窑、景德镇窑、吉州窑、赣州窑、洪州窑、繁昌窑、寿州窑、越窑、龙泉窑、德清窑、婺州窑等。

“中国航海日来临之际,在江海交汇的上海举办此次‘长江与海洋文明’主题展览,既是回顾,亦是展望。作为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,长江流域将肩负起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全新使命。”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陆伟说。

作者:李婷

编辑:柳青

责任编辑:邢晓芳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